Q’eswachaka Inka Bridge於2013年被列為秘魯其中一個無形文化遺產,Q’eswachaka係秘魯方言Quecha, “Q’eswa”意指搓揉及扭擰, “chaka:意指橋,其表面寓意為一條搓揉出來的吊橋,另一個比較容易理解的名字為Last Inka Bridge (印加最後吊橋),究竟這座橋有何特別之處?
離庫斯科約四小時的車程,有一處偏僻的村落叫Quehue,每年六月第二個週末(星期五六日),這個村落的男女老幼都會忙碌起來準備一個為期三日的傳統節慶儀式,而於近幾年,這個節慶更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攝影師及紀錄員來這裡為這個儀式拍攝紀錄片,向世界推廣這個獨特的印加時期遺留下來的文化智慧。
Q’eswachaka Inka Bridge是最後,亦是唯一一條印加吊橋,這條全長100尺的吊橋,最特別之處,就是每年六月,秘魯安第斯山脈原居民都會進行一次的送舊橋造新橋儀式,讓我們至今仍可看到如何承襲著800年前印加先人所留下的造橋智慧,將印加古吊橋的造橋技術呈現於世人眼前。
六月開始,村落的婦女們會先於田裡採割吊橋的原料 – 稻草,是的,整條吊橋都是由人手用稻草編織而成,我親身嘗試過,將一根根的稻草搓揉而成一條條的幼繩,但這個步驟已把我難倒,因這些稻草都非常粗糙,搓揉過程我已把雙手割傷,真的很佩服婦女們能日以繼夜地趕工,把原料轉變成幼繩。
其後,就是男士們的工作,他們會將幼繩扭在一起而成一條條粗繩,再束縛起來, 作為橋身及橋底的原料。最精采的過程,就是看到他們如何把舊橋拆掉,拋進河裡,隨後即席進行新橋的興建過程, 當中所涉及的技巧及知識, 是從印加時代起沒有筆錄的情形下,單靠口傳及眼耳相授而流傳下來至今,而這個過程,全由男士做主導,女士們,包括村落婦女及女遊客,只能遠觀整個興建工程。
星期日,節慶的最後一天,建橋完成後,當然要大肆慶祝,材裡的大大小小會進行一連串的傳統舞蹈慶祝活動,不同年紀的男男女女圴會穿著傳統的民族服裝,跳著他們的傳統舞蹈,我最喜歡的一幕,是一群年紀少少的舞蹈員,仿成年人把整個印加吊橋的興建過程用傳統舞蹈形式表達出來。
如果想親眼目睹古印加帝國所留下的智慧, 記住要預留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在庫斯科逗留,但要留意,這裡的高度將近3800米,也要注意高原反應。